天天观速讯丨来!来!来!一起看看被《流浪地球》带火的黑科技

2023-02-15 06:56:48 来源:中关村智造大街

喷出恢弘蓝光的行星发动机、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、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、炫酷的工程外骨骼、憨态可掬的机器狗......

今年春节,中国原创科幻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上映,好评如潮。网友认为,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天花板,就算放在世界范围内,也堪称优秀。观众不仅能够通过逼真的特效,看到未来充满科技感的世界;看到在末世来临之际,人类为了自救而制定的宏伟计划和英雄一代的坚定信念;也能感受到灾难降临时,细微之处的关怀与悲悯......


(资料图片)

从科幻回归科学,影片中的硬核科技,都有什么用?距离我们现实生活又有多远?

图源:微博

THE WANDERING EARTH

太空电梯

借助缆绳往返太空和地面

《流浪地球 2》中,连接地球和宇宙的庞然大物,拔地而起,冲破云霄,往返于天地之间。你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钢铁支架和各种精细零部件,震撼效果无以言表。

这是该系列电影首次出现太空电梯这一设施。影片中,航天员乘坐的飞行器,就像普通人乘坐的电梯一样,通过某种材料制成的“缆绳”穿梭于空间站和地面之间。

图源:Bilibili

从技术构想角度来说,太空电梯依托于一条揽绳,将地面控制站与同步宇宙空间站连接;还有人认为,缆绳一头与地面控制站连接,而另一头则应放置在月球,从而实现“坐电梯上太空或者月球”。

图源:Bilibili

早在1895年,被誉为“航天之父“的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·齐奥尔科夫斯基便提议,在地面上建设一座超高铁塔,一直建到地球同步轨道为止,在铁塔内架设电梯,于是我们便可以搭着电梯进入外太空。

初代太空电梯概念图

图源:中科院物理所

然而,现实中建造“太空电梯”虽然存在技术可行性,但要找到力学强度最高、韧性最好的材料,并成功应用于宇宙的极端环境,困难重重。

在众多太空电梯计划中,尤其受人瞩目的,是日本知名建筑公司大林组的太空电梯计划。2012年,该公司宣布要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太空电梯,预计电梯时速200公里,单程需要7天,计划2025年左右在赤道附近的海上开工,2050年左右落成运营。‍

大林组官网概念图

图源:中科院物理所

然而,距离计划启动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,前景似乎不容乐观。除了物理模型的技术可行,太空电梯在实际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比如,用碳纳米管做的缆绳,耐久性如何?

比如,如何保证电梯厢体有足够的动力支持,可以一直从地面升到太空站?

再比如,如何让太空电梯自动躲避太空碎片和一些可能撞上来的卫星?

太空电梯或许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。希望未来,我们能看到一座宏大的天梯,穿破遥远的云层,以摧枯拉朽之势,横贯天地。

THE WANDERING EARTH

行星发动机

原理可行实现困难

影片中,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,推动地球开启“流浪之旅”,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。每座高度都要达到1.1万多米,甚至比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,其宽度更是超过3万米。此外,每座发动机可产生150亿吨推力。

图源:Bilibili

根据电影设定,行星发动机之所以能实现推动地球,依靠的是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。

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称,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推动地球,原理上是可行的,但是实现起来非常困难。

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AST)

图源:新华社

在核聚变反应方面,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,主要集中在轻核聚变而非重核聚变。相比重核聚变,轻核聚变更容易实现。

THE WANDERING EARTH

量子计算机

最快10年可达影片效果

在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背景设定里,量子计算机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应用。从影片中对“550A、550C、550W”等多个型号量子计算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,该技术经历了多个版本迭代。最终的“550W”也就是电影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“MOSS”。

图源:Bilibili

在现实中,量子计算机开发已经有所进展。学术界将量子计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、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和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。

量子计算原型机“九章”的光量子干涉实物图

图源:新华社

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,目前全球量子计算机研发已实现第一阶段目标,达到第二阶段目标是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任务,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。

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院王元卓

为孩子们画的科普手绘

图源:微博

THE WANDERING EARTH

工程外骨骼

已经逐步商用

电影中还出现了各种外骨骼设备和机器人。例如用于建设的工程外骨骼、辅助军人、航天员工作和作战的特种外骨骼等;机器人方面,有外型类似小狗的月面机器人以及门型机器人等。这些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环境、不同工作场景辅助人类,甚至在危机时刻还能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。

图源:Bilibili

现实生活中,工程外骨骼、机器狗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,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。

总部位于德国中南部奥格斯堡的German Bionic Systems是全球众多开发工程“机械外骨骼”(以螃蟹和昆虫等生物的外壳为模型的外部框架),旨在增强人类的科技公司之一。其研发的Apogee看起来像一个带有环绕式腰部组件的硬壳背包,重约7.5Kg——相当于装有额外衣服、水和一些食物的徒步旅行者的背包。

图源:Bilibili

在工人举起重物时,它可以为其下背部提供高达约30Kg的支撑,并为其行走提供帮助,来最大程度地减轻工人负担。它还可以收集数据,识别增加受伤风险的行为,例如过度重复和不正确的举重或扭转动作。

图源:Bilibili

机器人方面,波士顿动力已经商业化的机器狗Spot,可以灵活地转动,适用各种地形,还能爬行、踱步等,有效载荷达到14Kg。

THE WANDERING EARTH

数字生命

把人的生命数字化?

《流浪地球2》的剧情中,在面对地球即将毁灭问题时,人类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。一种是最终被选定的“流浪地球”计划,另一种则是“数字生命”计划。

所谓“数字生命”,通俗来说就是将人的意识转移到电脑中去。人类存活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能量,也必然经历生老病死。但假若人的生命能够实现“数字化”存在,那么只要有电,基本上可以视作“永生” 。

图源:Bilibili

数字生命在现实中有一定的“雏形”,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近年来成为风口的“元宇宙”概念。人们在数字世界中建立一个代表自己的“投影”,还几乎能在网络世界中做到一切现实中能做的事。

当然, 现阶段的元宇宙和电影里的数字生命还是有较大差距的。毕竟,元宇宙里的数字人本身并没有自我意识,其行为逻辑也是遵循程序代码或相应的人类行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影片中支撑“数字生命”计划所需算力的“未来航天中心计算机”,其原型参考了“乌镇之光”超算中心。“乌镇之光”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正式落地。

图源:蓝新网

《流浪地球2》饱含着极高的科技浓度,展现着当前科技发展的硬实力,描摹了一幅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能图景,表达了人们对地球最朴素的依恋,带我们感受了无边宇宙的危险与浪漫。正如刘慈欣所言,科幻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,但科学的想象力远比科幻疯狂。

THE WANDERING EARTH

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,

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,

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,

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......

来源:“世界互联网大会”微信公众号

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北京市国有企业,中关村发展集团子公司,成立于2014年12月,实缴注册资本金1亿元,获A级长期信用资质,公司运营“中关村中试实验室”和“中关村检测认证实验室”。在北京市委、市政府指导下,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,以专业的中试服务和检测认证服务为支撑,实现“技术-中试-转化-认证-市场”一站式服务,为企业提供“技术方案、工业设计、中试快制、中小批量、检测认证、协同服务、营销推广”七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。

公司的30多个实验室覆盖14省,管理中试实验室基地面积20多万平米,拥有10亿+元中试检测认证设备,提供超10000+项自有服务内容,服务超10万+次企业,拥有3000+家上下游产业链,推动百项科技成果转化,孵化10+家上市公司,引入高科技企业带动1000多亿产值。联动200多家国家级实验室的测试、认证、资质共认等服务,获得CNAS认证、CMA认证、安防资质、建筑资质、装修资质、国家二级保密资质、军工四证等几十项国家的认证,百项专利、百项荣誉。

公司打造的“中关村智造大街”是全国首个智造加速中试基地、全国首个智能制造产业链服务生态园区,引领全国中试基地标准;“副中心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”作为北京市“3个100”工程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示范项目,打造精准“中试科技+空间办公+智慧金融”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中试基地。

以服务创新发展为使命,积极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,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试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体系,成为引领全球中试标准的技术服务商。

关键词: 太空电梯 量子计算机 数字生命

上一篇:

下一篇: